科学家用机器人手研究挠痒痒,探索为何某些触碰引发笑声,揭示大脑奥秘,或解锁人类进化之谜。

挠痒痒,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藏着人类神经科学的未解之谜。当有人以特定的方式轻戳身体,常常会引发一阵不受控制的笑声,这种现象被称为“强笑反应”。但奇怪的是,对许多人来说,被挠痒的感受并不愉快。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某些身体部位特别敏感?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自己挠自己痒?这些问题困扰着神经科学家,而来自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和拉德堡大学的Konstantina Kilteni正试图破解这一谜团。

Kilteni对挠痒痒的兴趣不仅因为它有趣,更因为它触及了神经科学的多个领域,从临床到发育、运动和情感神经科学。她在接受《科学警报》采访时说:“挠痒痒看似是个轻松话题,但它背后蕴含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达尔文这些伟大思想家都曾被它吸引,但我们至今仍未完全理解它的机制。”她在近期的一篇综述中,梳理了挠痒痒研究的现状,指出未解问题,并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挠痒痒几乎是人类的普遍体验。父母常通过挠痒与幼儿嬉戏,孩子们一边尖叫着躲开,一边又笑着跑回来要求再来一次。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人类,猕猴和老鼠也表现出类似的强笑反应,暗示着它可能与进化有关。更引人注目的是,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对触碰的敏感度高于常人,而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甚至觉得自己挠自己也一样痒。这些差异为研究大脑如何处理触觉提供了宝贵线索。

然而,Kilteni指出,目前关于强笑反应的研究仍显不足。许多研究聚焦于强笑与真正快乐笑声的区别,却忽略了大脑的直接反应。更麻烦的是,实验通常依赖人工挠痒,难以保证一致性,且学界对“挠痒痒”的定义尚未统一。她说:“我们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先聚焦物理机制,研究大脑活动和挠痒的生理特性,为更宏大的进化问题奠定基础。”

在Kilteni的实验室里,一台特别的装置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实验参与者坐在椅子上,将脚伸进一个带有孔洞的面板,由一只机器人手施加挠痒。这种设计确保了每次挠痒的力度和方式一致,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重复性。例如,他们计划通过对脑功能异常个体的实验,深入探索与自我挠痒无反应相关的脑区。

挠痒痒的意义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Kilteni认为,它或许曾有某种进化功能,如今已退化;也可能仍藏着我们尚未发现的作用。她说:“这仍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谜团。挠痒痒背后可能蕴含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秘密。”从机器人手的精准触碰,到大脑深处的神经信号,这场关于笑声的探索,正一步步揭开人类自身的奥秘。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