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促使高校采用生物按钮等监控技术追踪学生健康与行为,引发隐私争议。学生们担忧数据安全,反抗强制监控,呼吁保护个人隐私。
秋季学期规划邮件中夹杂的一则消息,让Tyler Dixon始料未及。奥克兰大学要求住校生佩戴一枚硬币大小的“生物按钮”,通过医用胶贴在胸口,实时监测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一旦与新冠确诊者近距离接触,设备会发出警报。配合每日健康问卷,按钮将决定学生能否进入教室。这封邮件是Dixon和朋友们第一次听说“生物按钮”。他回忆道:“没人喜欢身上被贴个东西才能留在校园。数据安全吗?谁能看到这些信息?”
Dixon的担忧并非个例。一位朋友担心,如果参加“黑 Lives Matter”抗议活动发生暴力,学校会否通过设备追踪到他?或者,仅仅因为宿舍隔墙太薄,邻居确诊就得被迫隔离?愤怒的学生和家长在Change.org上签名抗议,Dixon发起的请愿书迅速走红。“我睡了一觉,签名从100涨到爆炸,甚至有个极右派节目想给我颁奖!”他笑着说。最终,迫于压力,奥克兰大学将“强制佩戴”改为“强烈建议”。
疫情让高校加速引入监控工具,试图遏制病毒传播、维持教学秩序。学生却感到被无形之眼窥视:进入教室前要出示“无新冠”徽章,线上考试时需让监考软件扫描卧室。许多人质疑,这些数据的去向如何?疫情结束后会被销毁吗?范德堡大学历史学教授Sarah E. Igo指出:“追踪技术往往在最初目的消失后仍留存。我们得警惕如何安全退出这些措施。”
奥克兰大学哲学教授兼首席研究官David A. Stone带队评估了“生物按钮”。他认为,分享健康数据是阻止病毒扩散的小代价:“疫情已夺走数十万条生命,分享心率或体温算什么?”他解释,设备仅通过蓝牙识别近距离接触,不涉及GPS定位,数据也只有佩戴者本人能查看。然而,学生们仍不放心。Dixon说:“即便学校没恶意,数据泄露的风险呢?我们生活在疯狂的时代。”
其他高校也面临类似争议。马里兰大学曾考虑联网体温计,但担心企业出售学生数据。Neil Jay Sehgal教授举例:“如果体温计发现你发烧,下一秒你可能收到感冒药广告!”隐私顾虑让学校最终放弃了这些技术。
有人或许疑惑,Z世代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日常,为何还在意隐私?密歇根州Macomb社区学院英语教授Chris Gilliard解释:“自己发帖可以精心挑选内容,但被要求在考试前展示房间、检查作弊嫌疑,完全是另一回事。”他指出,监控技术本质上关乎权力与控制,疫情不过是高校加速推行这些工具的借口。
例如,纽约城市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学生发起请愿,反对线上监考系统。香槟分校约1000名学生抗议后,学校宣布2021年夏季后停用Proctorio软件。学生Olivia Eskritt分享了她的经历:“我因为思考时抬头或移动就被系统标记好几次。考试前还得举着笔记本电脑转一圈,证明墙上没贴答案。”她还担心妈妈突然闯入房间,或父亲在旁Zoom会议的大嗓门触发作弊警报。
更令人担忧的是,监控技术对少数族裔学生的潜在歧视。研究显示,面部识别软件对深色皮肤的识别率较低。布鲁克林法学院毕业生Alivardi Khan备考纽约州律师资格考试时,ExamSoft系统多次无法识别他。“我在窗边试过,浴室强光下试过,最后靠客服才解决。”他甚至带了一盏灯到考场,以防灯光不足导致系统失灵。
加州Menlo学院则尝试了一种更温和的技术:一款通过语音分析焦虑和抑郁的手机应用。学生录制2-3分钟语音,回答问题,系统根据语调判断心理状态,建议冥想或拨打求助热线。学生领袖Lina Lakoczky-Torres参与了应用的开发,确保不涉及人工监听,且学生可自定义问题,比如询问社交媒体的压力。她说:“学生支持这项技术,因为我们参与了设计,感觉数据在自己掌控中。”
然而,当学生感到被企业窥探、数据可能被滥用时,反抗情绪高涨。线上监考系统是主要靶子。疫情前已存在这类技术,疫情后更是激增。Educause调查显示,54%的高校使用远程监考,23%计划引入。软件会扫描学生房间、锁定浏览器、监控眼部和头部动作。批评者认为,这传递出不信任的信号,加剧考试压力。学生还担心,面部抽搐等无意动作可能被误判为作弊。
ExamSoft首席营收官Britt Nichols辩称,识别问题多因光线或网络不佳,与肤色无关。但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担忧难以消散。一些教授明确拒绝使用反作弊软件,呼吁高校重新思考监控与信任的平衡。疫情或许是临时的,但这些技术可能长久改变校园生活的面貌。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