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化石中的软组织或为癌症研究提供关键新线索,为治疗带来新启示。
红细胞样结构的钙化图像
发表在《生物学》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那些沉睡亿万年的恐龙,或许正掌握着癌症研究领域某些未被发现的秘密。科学家们正尝试运用一系列创新技术分析恐龙化石中保存下来的软组织,这一探索有望为攻克癌症带来全新的视角与突破。
来自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与伦敦帝国学院的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这些远古生命的遗骸。他们采用了一种先进的“古蛋白质组学”技术,这种方法如同一种分子考古学,致力于从古老的样本中发掘出细微的蛋白质等分子层面信息。就在对一只特尔玛托龙(Telmatosaurus transsylvanicus)的化石进行研究时,团队有了令人振奋的发现。这种恐龙是一种以植物为食的鸭嘴类“沼泽蜥蜴”,大约生活在6600万至7000万年前,其家园位于如今罗马尼亚的哈采格盆地。
通过精密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人员在这块恐龙化石化的骨骼中,观察到了一些密度较低的微小结构,其形态与我们血液中的红细胞(亦称红血球)惊人地相似。这一发现不禁引人深思:或许,在那些古老的生物遗骸中,软组织以及细胞层面的组分得以保存下来的情况,远比我们以往设想的更为普遍和完好。
如果科学家们能够成功识别出这些在漫长岁月中幸存下来的蛋白质和独特的生物标记物,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洞察到史前巨兽们曾经遭遇过的种种疾病,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癌症。这样的认知,无疑将为未来人类癌症的治疗策略提供宝贵的借鉴,甚至可能催生出全新的治疗方案。
因此,这项新研究的作者们特别呼吁,未来的化石发掘与保存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收集坚硬的恐龙骨骼,更要高度重视那些看似脆弱的软组织。他们坚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些珍贵的软组织样本必将为我们揭示疾病演化史的更深层奥秘,提供源源不断的线索。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已有另一项独立的研究在特尔玛托龙的化石中找到了癌症存在的证据,这似乎在暗示,癌症这一顽疾,其演化根源可能深植于遥远的生命历史长河之中。
正如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生物医学科学教授、该研究的资深作者Justin Stebbing所言:“恐龙,作为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体型庞大、寿命悠长的生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研究范例。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在数百万年的演化历程中,不同物种是如何发展出对癌症的易感性以及相应的抵抗机制的。”
他还进一步解释道:“与相对脆弱的DNA相比,蛋白质,尤其是那些深藏于骨骼这类钙化组织中的蛋白质,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稳定性,它们更不容易发生降解,也更难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这一特性使得蛋白质成为了研究古生物标本中古代疾病(癌症自然也位列其中)的理想载体。单纯的骨骼化石能告诉我们的信息往往是宏观和结构性的,而软组织中蕴含的蛋白质,则携带了丰富的分子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揭示疾病背后复杂的生物学机制。”
Justin Stebbing总结说:“我们的这项研究,尝试运用了一些以往在古生物学领域相对较少受到关注的方法,这无疑为后续的探索敞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门后或许就隐藏着未来能够造福人类健康的重大发现。然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协调,共同推进化石的长效保护工作,务必确保未来的研究者们能够获取到足以支撑前沿分子研究所需的高质量标本。”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