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兰记者到印尼插画师,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引发伦理争议与生计危机。真人情感与创造力能否对抗AI的冲击?

在波兰克拉科夫,31岁的记者Mateusz Demski曾为Radio Kraków主持一档文化与电影的晨间节目。他喜欢这份工作,与艺术家、活动家畅谈,甚至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时采访乌克兰人,分享他们的故事。然而,2024年8月,他与十几位兼职同事被裁,理由是电台资金困难。Mateusz起初并未太在意,毕竟他还有其他收入来源。但几个月后,他震惊地发现,电台推出三个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各自配有AI生成的面孔、个性与背景故事,号称是吸引年轻听众的“实验”。其中一档节目甚至“采访”了已故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Wisława Szymborska,引发了公众对使用逝者形象的伦理争议。“广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怎能用虚拟形象替代真实的声音和情感?”Mateusz愤怒地说。更令人痛心的是,他一位酷儿同事发现,新AI角色之一竟是“非二元性别学生”Alex,号称擅长酷儿议题。在波兰,酷儿权利仍在争取中,这种AI模仿被视为对真实群体的伤害。Mateusz与同事发起请愿,数万名演员、记者和听众签名支持,最终迫使电台取消AI节目,改由学生运营。尽管如此,Mateusz担忧AI的滥用会误导听众,呼吁更严格的监管。

在印尼万隆,30岁的插画师Lina Meilina从小爱画画,小学时就创作漫画,梦想成为艺术家,尽管父母警告艺术难赚钱。她擅长动漫风格插画,靠客户定制角色维生。然而,生成式AI的兴起让她的事业陷入危机。几年前,她在YouTube上看到Midjourney软件能模仿漫画家Alex Ross的风格生成逼真图像,预感大事不妙。去年,AI热潮席卷,她每月的订单从15个骤降至5个。有人甚至用AI将她的角色改编成不当内容,她试图举报却因“非直接抄袭”无果。Lina发现,印尼政府也在用AI艺术宣传免费午餐计划,而非聘请本地艺术家,这让她心碎。更糟的是,她曾任职的广告公司因Midjourney取代了同事的职位,连留下的人工资也被压低。Lina无奈开始制作Cosplay道具谋生,感叹:“也许妈妈说得对,艺术无法养活我。”

在英国南安普顿,49岁的Annabel Beales在2023年找到梦寐以求的文案工作,为一家园艺中心撰写博客和优化搜索引擎内容。她自小爱写作,儿时在农场长大,靠图书馆的Judy Blume书籍激发灵感。她曾以为写作无法成为职业,做了多年秘书工作,直到完成昂贵的在线文案课程,才转行成功。然而,八个月后,她无意中听到老板说“直接用ChatGPT”,随后她的工作被AI取代,仅剩校对任务。六周后,她在圣诞节前被解雇。Annabel痛心地说:“公司网站现在全是AI生成的冷冰冰内容,毫无园艺的乐趣。”她如今在大学癌症研究部门做助理,庆幸新雇主反对AI取代人力,但她为年轻一代的创意工作者感到担忧。

在美国旧金山,31岁的配音演员Richie Tavake投入十年磨练技艺,最近为一款生存游戏的主角Jessie配音,需传递坠机后受伤的震撼与情感。然而,他发现自己录制的音频剧中,某句台词竟是AI合成的,制作人未经许可将他的声音上传至平台供他人使用。Richie耗时一周才移除数据。去年,SAG-AFTRA工会因AI滥用发起罢工,抗议开发者用少量录音生成更多内容却不支付报酬。Richie强调,AI无法复制文化的真实性,他作为美属萨摩亚人,绝不希望听到AI模仿的萨摩亚声音,“那是对我文化的冒犯”。他举例《对马岛之魂》,全日裔演员的配音为游戏增添了真实情感,这是AI无法企及的。

在英国韦克菲尔德,28岁的平面设计师Jadun Sykes从21岁起为一家数字自动化公司设计模板。生成式AI兴起后,公司积极推广AI工具,Jadun却意外被裁,理由是他的工作被AI取代。他将经历拍成YouTube视频,意外走红,收到全球设计师的共鸣。他如今在一家电脑制造商做内容创作者,庆幸新公司拒绝AI取代人力,仅用AI辅助编辑。他建议同行多学技能以应对AI冲击,“你必须时刻准备好”。

这些故事揭示了AI对职场的冲击,从记者到艺术家,人类的情感与创造力正面临挑战。他们不仅为生计抗争,也在为真实与伦理而战。

本文译自 The Guardian,由 BALI 编辑发布。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