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es of Tomorrow》听起来像是那种轻松悦耳的流行小曲,放进夏日歌单丝毫不突兀,无论在Spotify还是Apple Music都很合适。可一旦仔细听,歌词中提到的“算法”却暴露了它的真实身份——这首歌并非出自人类之手,而是人工智能的产物。
AI对流行音乐的模仿能力,令人毛骨悚然。不仅因为它模仿得足够逼真,更让人不安的是,这种由机器创作的歌曲正在网络上疯狂泛滥。比如Udio和Suno这样的工具,已经能在几秒钟内生成旋律,它们背后训练的数据来自数以百万计的人类创作歌曲。Spotify的竞争对手Deezer估计,每天有2万首AI生成的歌曲被上传,占到总上传量的18%。虽然这些AI歌曲仅占总收听量的0.5%,但它们依然带来了真金白银的版税收入。更糟糕的是,这些收入很可能是通过“刷流量”的机器人作弊手段得来的。
虽然目前还没演变成当年Napster那样的大规模版权灾难,但这场由AI引发的音乐革命,已经足以撼动这个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行业。因此,Deezer决定主动出击,引入一款可以识别AI内容的检测工具,并对平台上的AI歌曲进行标注。最近我前往Deezer位于巴黎的总部,现场见证了这套系统的运作:在笔记本上,这款工具几秒内就识别出了《Echoes of Tomorrow》是由计算机生成的,而且准确率宣称达到100%。
事实证明,人耳也许会被AI音乐骗过,但从创作时的数据模式入手,AI作品的痕迹根本藏不住。这种识别机制,过去主要用于后台反欺诈,如今Deezer决定将它开放给用户,让大家也能识破那些假装是“人类创作”的AI歌曲。
对Deezer来说,这是值得鼓掌的尝试,虽然其中也夹杂着些许担忧。在当今按播放量计费的音乐市场中,那些位居金字塔底层的音乐人原本就分不到多少收益,透明化内容来源,能让整个行业稍微公平一点。同时,这也给Spotify等更大的平台施加了压力:你们要不要也像我们一样,告诉用户他们到底为谁的音乐买单?
目前,Spotify的市值高达1450亿美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户愿意为高价会员服务买单。而一旦人们意识到这些会员内容其实大多是AI拼凑的“复制品”,价格就没那么容易说服人了。
真正令人焦虑的还在后面。AI音乐不仅没有像宣传中那样“赋能”人类创作者,反而正在蚕食他们的生存空间,且毫无补偿。Deezer的案例说明了一切。国际作曲家与作词家协会联合会预测,到2028年,AI音乐将挤占绝大部分人类音乐的收入空间,估计替代产生的收益将达到100亿欧元(约180亿美元)。
眼下,责任不仅落在各大流媒体平台肩上,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必须参与其中。AI公司必须公开训练数据的来源,否则人类创作将继续在暗中被“榨干”。
“我们已经看到,AI音乐正在压缩人类艺术家的版权收入池。”Ed Newton-Rex说。他是一位AI音乐专家,同时也是倡导公平训练的非营利组织Fairly Trained的创始人。“这项技术带来的经济影响是真实的,已经发生。”
所以,检测并标记AI音乐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有一整套制度来保护那些在创作源头就被取代的音乐人,比如通过合理的付费授权协议,明确版权持有者与AI平台的关系。目前,Suno等平台正围绕这一点与相关方进行讨论。
Newton-Rex建议,像Deezer这样的检测工具,可以被用于对不尊重音乐人权益的AI平台进行制裁——比如将其上传的内容直接下架。这种做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如果新科技真要帮助人类创作,那就必须让《Echoes of Tomorrow》真正成为过去的回声。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