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者常陷“粘性思维”,影响决策速度与准确率。
虽然情绪低落是抑郁最广为人知的症状,但许多患者其实还面临更隐蔽的困扰:犹豫不决和思维偏差。相比情绪,后者往往被忽视,但它们会拖慢关键决策的节奏,甚至让人做出糟糕的选择。最近刊登在《情绪》期刊的一项研究指出,这种困扰可能和一种被称为“粘性思维”的现象有关——人被消极想法缠住,难以自拔,导致难以灵活权衡选项。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 Hang Yang 和 Marieke van Vugt 认为,过去关于抑郁与决策困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奖惩反应上,认为抑郁者对奖励或惩罚反应不如常人敏感。但他们注意到,反复思考消极情绪来源与后果的“反刍思维”,可能同样在影响人们的决策能力,尤其是在切换与权衡选择时起到干扰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者首先请124名参与者填写问卷,评估他们的抑郁程度以及是否经常陷入“停不下来的思考”。Yang 和 van Vugt 把后者命名为“粘性思维”。他们发现,那些思维更“粘”的人,往往也有更明显的抑郁症状,反之亦然。
接下来,他们从中挑选出21名黏性思维程度较高,以及19名相对较低的参与者,让他们花10分钟写下一个近期困扰自己的负面经历。这个步骤的设计目的是诱发更多反刍思维。随后,参与者进行了一项基于屏幕的测试任务,在测试中,只要看到小写字母就按下按键,而看到大写字母时则不做任何动作。整个过程中,他们的大脑活动通过脑电图持续监测。
任务进行中,参与者会被随机要求汇报自己刚才在想什么。选项包括正在做的任务、与自己有关的事、白日梦等等。如果他们没有专注在任务上,还需要说明自己是否难以从刚才的念头中抽离,以此评估他们的思维“粘性”。
结果显示,那些粘性思维更强的人,在任务中出错更多。而在最初问卷中黏性得分较高者,在应当按键时也反应得更慢。脑电图也揭示了关键线索:当参与者沉浸在黏性思维中时,大脑中的α波活动增强。过去研究已表明,α波活跃通常与白日梦或注意力不集中有关。
Yang 和 van Vugt 由此总结,这项研究支持一个重要观点:粘性思维可能正是抑郁与焦虑人群决策能力下降的根源之一。反复纠结、无法跳出思维困境,让他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应对选择。
不过,这项研究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限制。在得分较高的那组中,有17人是女性,而另一组的性别比例则较为均衡。这是否影响了实验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