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简历太快太多,用人单位招人成了“筛垃圾”,人类与机器正陷入招聘军备竞赛。
简历曾是职场竞争力的象征,如今正被AI逼入死角。根据《纽约时报》报道,LinkedIn 目前每分钟接收多达 11,000 份求职申请,比去年猛增了 45%。而这些简历中,越来越多是由 ChatGPT 一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一键炮制出来的。
招聘流程因此变得混乱不堪。原本体现诚意和能力的简历,如今变成了“自动化垃圾”,就像社交媒体上被AI充斥的假图、假讯息那样。这种“招聘垃圾”的泛滥,正在引发一场人机之间的全面战争。求职者用AI写简历、自动投递,企业也不甘示弱,用AI筛人、识破“机器人简历”。一来一回,整个招聘过程被迫演变成了“AI对AI”的军备竞赛。
以HR顾问Katie Tanner为例,她为一个远程岗位发布招聘广告后,在短短时间内收到了1200多份简历。太多了,她不得不撤下招聘启事。三个月后,她还没处理完那堆AI简历。这已不是个案。自2022年生成式AI广泛应用以来,自动化工具原本是为了帮助“手忙脚乱”的求职者。没想到几年后,它却演变成破坏招聘秩序的罪魁祸首。
有些人甚至进一步“自动化”,直接购买AI代理人;这些AI工具不仅能找工作,还能自动为他们申请职位。招聘人员发现,大量简历看起来“惊人相似”,辨别谁是真人、谁是AI变得越来越难。
其实,电脑辅助写简历的历史不短。从打字机、文字处理器到拼写检查工具、模板库,每一代工具都在降低写简历的门槛。但AI不同,它把“写一份好简历”变成了“量产成百上千份看起来都还不错的简历”。申请工作不再是一个费心费力、体现诚意的过程,而更像是“撒网捕鱼”的概率游戏。对企业来说,这是不堪重负的灾难。
甚至连做AI的公司也开始反对在求职中使用AI。像Anthropic这样的公司,已经明确建议应聘者不要用大语言模型制作申请材料。这种劝告,出自一家靠AI为生的公司,颇具讽刺意味。
于是,企业也开始反制。Chipotle开发了名叫“Ava Cado”的AI筛选工具,据说招聘速度提升了75%。但这只是另一种加速竞赛的方式:企业用AI筛选,求职者用AI回应面试问题,最终变成“机器对机器”的对话,而人类却在过程里逐渐消失。
更讽刺的是,LinkedIn也在这场混战中提供了更多AI工具,包括自动撰写面试跟进信、智能聊天筛选、推荐候选人等功能。AI不仅制造问题,也在提供“解决方案”,只是不知道这种双重角色,是缓解问题,还是火上浇油。
除了“量”的泛滥,造假也成了大问题。今年1月,美国司法部起诉了一起案件,揭露有朝鲜籍人员伪造身份,混入美国公司的远程IT职位。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8年,每四个求职者中就可能有一个是伪造身份。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研究人员发现,一些AI工具可以在简历中隐藏“不可见的文字”,借此欺骗机器筛选系统,这类“提示注入”对人类根本无从察觉。
即使AI工具完全正常运行,它们也难逃人类偏见。例如,在筛选简历时,更倾向于白人男性名字的简历,这在法律上已引发严重的歧视疑虑。欧盟已将招聘列为AI高风险领域,施加严格限制。尽管美国联邦尚无专门法规监管AI招聘,但反歧视法律依然适用。
种种迹象表明,简历作为展示求职者意愿和能力的工具,正在失效。毕竟,当任何人都能一键生成百份“量身定制”的申请文件,那些文档还能说明什么?它们不过是又一轮噪音罢了。
或许,我们终将放弃简历。转而采用AI难以模仿的方式:现场问题解决、小组协作、实际作品展示、试用期等。这些模式虽不完美,但至少更难被AI操纵。眼下,人与AI之间的招聘博弈仍在激烈进行,机器在筛选另一台机器的输出,而被服务的人类却越来越难以建立真实的联系。
这场战斗的结局,也许是AI面试AI,决定哪个AI来完成工作的同时,人类在海滩上一边喝鸡尾酒一边打游戏。梦想,总是要有的。
本文译自 Ars Technica,由 BALI 编辑发布。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