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会以接吻表达爱意?尽管并非所有人类文化都保留这一行为,新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假设。

我们在树上接吻,在槲寄生下接吻,午夜倒数时接吻。童话中,接吻能将青蛙变为王子,也能唤醒沉睡的公主。我们用它修复感情、达成协议,甚至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那样,为之献出生命。

接吻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甚至延伸到不涉及嘴唇接触的行为,如“蝴蝶吻”或所谓的“爱斯基摩式接吻”(实际是因纽特人的鼻尖互碰,称为“kunik”)。毛利文化中类似的问候方式“hongi”则通过鼻尖相贴表达。

人类接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4500年前的古美索不达米亚(今叙利亚和伊拉克),楔形文字表明,接吻是当时亲密关系中的常见行为。然而,接吻起源的确切原因至今仍未有定论。一项上月发表的新理论认为,接吻可能源自灵长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梳理行为。

从母乳喂养到梳理行为

著名进化心理学家Robin Dunbar教授在《爱的科学》中提到,弗洛伊德曾将接吻与婴儿时期吸吮母乳的记忆联系起来,但这一观点遭到了质疑。Dunbar认为,假如接吻真是母乳记忆的延续,人们为何不直接重现吸吮动作呢?

另一种假设认为,接吻可能起源于“口对口喂食”,即父母咀嚼后将食物用舌头传递给孩子。然而,英国华威大学的Adriano Lameira教授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这一行为虽然涉及嘴唇,但其动作更多是将物质从口中送出,而非接纳。

Lameira推测,接吻或许是灵长类动物毛发梳理行为的遗留表现。在灵长类中,家人或朋友间的梳理最常见。当发现寄生虫或杂物时,梳理者通常会用嘴唇轻轻吸取杂物。这一动作与接吻的嘴唇突出和轻微吸力类似。

接吻的科学

接吻不仅是情感表达,还涉及复杂的生物学作用。一次10秒的接吻可以交换约8000万细菌,并通过唾液传递睾酮,可能无意识地激发性欲。Dunbar的研究表明,接吻可能用于评估潜在伴侣的健康状况和免疫系统,还能增强情侣之间的亲密感。

研究发现,增加接吻频率与降低压力、改善胆固醇水平以及提升关系满意度相关。此外,大多数人在浪漫接吻时会习惯性向右倾头,这一行为或与胎儿时期形成的倾向有关。而在非浪漫接吻(如亲子之间)中,头部倾向则更多向左,这可能反映了学习行为的作用。
接吻的文化多样性

奥地利民族学家Irenäus Eibl-Eibesfeldt的研究显示,非浪漫接吻(如父母对孩子)可能是普遍现象。但浪漫接吻的普遍性则受到质疑。2015年,William Jankowiak教授及其团队在对全球168个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仅46%的文化存在浪漫接吻。这表明浪漫接吻可能是特定文化环境中反复“发明”的行为,而非进化的必然产物。

一些热带地区的部落对欧洲人的接吻行为表现出厌恶,进一步说明这种行为并非人类共有。Jankowiak还发现,接吻的普及性可能与穿衣习惯有关。在寒冷地区,由于身体接触受限,面部成为主要接触区域。而在热带地区,身体接触无需局限于嘴唇。

结语

接吻可能是进化、生物学与文化因素交织的产物。尽管我们还无法全面理解这一行为的起源,其在人类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无疑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活。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4/dec/01/why-do-we-kiss-i-am-not-sure-we-have-anything-close-to-an-explanation

[ 广告 ]
赞一个 (2)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