缨唇蝠靠经验学习分辨蛙鸣,区分可食与有毒猎物。
缨唇蝠以其“偷听”青蛙和蟾蜍求偶叫声来定位猎物的非凡能力而闻名。现在,来自史密森热带研究所 (STRI) 的科学家们发现,这种聪明的蝙蝠并非天生就能分辨哪些蛙类可食、哪些有毒,而是通过后天经验逐渐学会的。
这一发现,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 B》,首次有力证明了像缨唇蝠这样依靠“偷听”来捕食的动物,其狩猎技巧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完善的。
为了觅食,自然界的一些捕食者演化出了“窃听”猎物叫声的本领。生活在从 Panama 到 Brazil 广阔区域的缨唇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的耳朵对栖息地里十几种不同青蛙和蟾蜍的求偶“情歌”极为敏感。一旦捕捉到蛙鸣,它们便能在短短几秒内精准地飞向声源。
然而,并非每一次“听声辨位”都能带来一顿美餐。就像我们手机偶尔会接到诈骗电话一样,有些蛙鸣可能意味着危险而非美味——有的蛙类体型过大难以制服,有的则身负剧毒。对缨唇蝠来说,错误的选择可能代价高昂。
为了应对这种风险,缨唇蝠仿佛进化出了自己的“来电识别”系统:一旦识别出叫声来自“不安全”的蛙类,它们便会忽略,以节省时间和能量。但与手机不同,蛙鸣可不会自带“垃圾信息”标签。那么,缨唇蝠是如何获得这种辨别能力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STRI 的博士后研究员 Logan James 感叹道:“缨唇蝠能利用一种完全不同的动物类群——蛙类的叫声来捕猎,这本身就足够令人惊叹了。我们一直非常好奇,它们究竟是如何掌握这项非凡技能的。”
他接着说:“之前的研究已经证明这些蝙蝠相当聪明,在实验环境下表现出学习能力。但我们一直不清楚,这种学习能力是否也在它们适应自然环境、精准识别猎物叫声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团队捕捉了野生的成年和幼年缨唇蝠,分别测试了它们对 15 种当地蛙类求偶叫声录音的反应。这些录音来自已知可食用的、有毒的以及体型过大不适合捕食的蛙类。
实验结果首先印证了过去的观察:成年缨唇蝠对可食用蛙类的叫声反应明显比对有毒或过大蛙类的叫声更积极。然而,关键的发现是,幼年的缨唇蝠却并非如此。总体来看,小蝙蝠们对各种蛙鸣的反应强度,与其是否“可口”或“安全”并没有显著关联。
进一步分析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幼蝠和成年蝠一样,能够通过叫声判断猎物的大致体型(比如避开过大的蛙类),但它们似乎无法分辨哪些是有毒的。这表明,识别体型可能是相对先天的能力或早期习得的技能,而辨别毒性则需要后天的经验积累。
研究的资深作者之一、STRI 的科学家 Rachel Page 表示:“我们研究这种迷人的蝙蝠已经很多年了,对它的许多行为习性都相当了解。但这是我们首次系统地测试幼年蝙蝠。看到它们和人类的孩子一样,需要时间和经验来慢慢磨练辨别是非(或者说,辨别食物好坏)的能力,真是非常有趣。”
这项研究首次明确对比了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捕食范围较广的“窃听型”捕食者(generalist predator)的行为差异。研究人员推测,这种通过学习来优化捕猎策略的现象,可能在动物王国中相当普遍,缨唇蝠绝非个例。归根结底,这项工作凸显了生命早期的经历对于塑造野生动物捕食行为的关键意义。
研究的另一位资深作者、STRI 的研究助理兼 Purdue University 教授 Ximena Bernal 指出:“这项研究有力地揭示了发育和学习在塑造‘窃听’捕食行为中的巨大作用。这一认识或许不仅适用于蝙蝠,也可能推广到其他需要在复杂感官世界中做出捕食决策的动物。”
她补充道:“我们希望这项成果能启发更多科学家去探索早期经历是如何影响和调整捕食者的觅食策略的。”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