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签署备忘录,拟2036年前在月球建核电站,为国际月球科研站供能,太空格局引关注。
一纸新的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与俄罗斯联手主导建设月球新基地的共同意愿,并计划于2036年前完成这一宏伟蓝图。而就在此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却传出可能缩减其月球探索规模的消息,此消彼长之间,太空竞赛的格局似乎正悄然改变。
近日,俄罗斯与中国达成一项引人注目的协议,双方将携手在月球上建造一座核电站。
根据两国签署的合作备忘录,这座由俄罗斯提供的核反应堆,将为中俄两国共同牵头的“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提供核心能源支持,预计整个电站建设将在2036年前画上句号。
这一重磅消息发布的时间点颇为微妙,恰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刚刚披露其2026财年预算提案,提案中赫然包括了取消该机构原先规划的月球轨道空间站项目。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Roscosmos)的掌门人Yury Borisov在2024年接受俄罗斯官方媒体塔斯社采访时曾描绘过这样的场景:中俄合作的月球核反应堆建设工作,极有可能在“无需人类亲身参与”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动化系统来完成。尽管他并未透露实现这一自主建设的具体技术路径,但Borisov强调,相关的技术储备已“基本到位”。
备忘录签署之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在5月8日的一份声明中进一步阐述了该月球站的使命:“这座科研站将致力于开展前沿性的基础空间科学研究,同时重点测试国际月球科研站长期无人自主运行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并为未来实现人类常驻月球的梦想铺平道路。”
这座规划中的全新月球科研站,将作为一处永久性的载人前哨,选址于月球南极这片充满潜力的区域。其宏伟的构想已经吸引了全球目光,包括埃及、巴基斯坦、委内瑞拉、泰国和南非在内的17个国家已明确表示加入该合作计划。值得一提的是,该科研站的初步建设工作,将由中国计划于2028年实施的嫦娥八号探月任务来奠定基石,届时,中国航天员有望首次踏上月球的土地。
其实,关于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详细发展蓝图,早在2021年6月便已初露端倪。当时,中俄两国共同宣布,计划在2030年至2035年这五年间,通过五次大推力的超重型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将构成无人月球基地雏形的各个模块精准送达月球。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Wu Yanhua在2024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向新华社等媒体透露,当这些基础模块搭建完成后,中国的月球探索步伐不会停止。后续还将规划更多的发射任务,用以进一步拓展月球基地的规模和功能,未来它将与一个环月运行的空间站紧密相连,并延伸至月球赤道和月球背面的两个关键节点,形成一个更为广阔的月面活动网络。
Wu Yanhua进一步描绘道,这一扩展后的月球基地宏图预计将在2050年前基本建成,其意义不仅在于月球本身,更将为人类未来载人登陆火星的远征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能源供应方面,Wu提到:“基地将综合利用太阳能、同位素温差发电以及核反应堆发电等多种能源形式。” 他补充说:“此外,基地还将配备完善的地月间通信系统和高速月面通讯网络,并部署一系列先进的月面活动工具,例如能够进行短途跳跃的‘月面跳跃者’、用于远程自主探测的无人驾驶车辆,以及适应不同任务需求的增压和非增压型载人月球车。”
这份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恰逢中国航天事业雄心勃勃、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回望过去,自2013年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将“玉兔号”月球车送上月面起,中国便在月球上留下了坚实的印记。此后,一系列的探月和探火任务接踵而至,不仅在月球和火星表面部署了更多的巡视探测器,成功获取了珍贵的月球正面与背面样品,还对月球表面进行了精细的地形地貌测绘,积累了宝贵的深空探测经验。
当然,在建设月球前哨基地的这场竞赛中,中国并非没有竞争者。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便是其强劲的对手,尽管该计划近来也面临着一些延迟的困扰。按照目前的规划,备受瞩目的“阿尔忒弥斯三号”载人登月任务,预计将在2027年的某个时间点发射升空,届时,NASA的宇航员将时隔半个多世纪,再次踏上这颗离我们最近的星球。
而另一边,NASA原本寄予厚望的“门户”月球轨道空间站项目,其前景也变得扑朔迷离。这个最初计划最早于2027年启动发射的轨道站,在其关键模块已取得显著建造进展的情况下,却因新近公布的2026财年预算草案而蒙上了一层阴影——该预算草案提议直接取消“门户”项目。这无疑为美国的月球战略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本文译自 Live Science,由 BALI 编辑发布。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