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堂实验惊现:为阻他人“不劳而获”,竟有人宁愿放弃自身唾手可得的优异成绩。
作家Hannah分享了她大学时代一段令人回味的经历。那是在她的心理学导论课上,教授策划并执行了一个极其巧妙的课堂实验,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那是十一年前的事了,Hannah回忆道,她当时正坐在一个能容纳两百五十人的巨型阶梯教室里,上着大学的心理学导论课程。彼时,学期已近尾声,考试迫在眉睫,几乎每个学生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为尚未充分准备的考试而焦躁不安,整个课堂都弥漫着一股“末日将至”的恐慌气氛。
就在这时,授课教授突然开口了:“同学们,我看大家似乎都压力不小啊。这样吧,我提议,这门课我给大家一个‘普惠’福利——所有人都直接获得95分的高分,如何?但前提是,这项提议必须获得在场每一位同学的无异议投票通过才行。”
话音刚落,教授便将投票选项清晰地呈现在了教室的投影屏幕上。投票开始了,教室里一片寂静,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在250名学生中,赫然出现了20张反对票,这20位同学明确表示:“不,我不想要这个‘白送’的95分。”
面对这一结果,教授似乎并不惊讶,他紧接着又发起了第二轮匿名投票,这次的目的是探究那20位同学投下反对票的深层原因。选项设计得颇为耐人寻味:A. 我选择了接受95分,因为我乐意;B. 我相信凭自己的努力能考得更好;C. 我不希望得到一个并非通过自己努力挣来的、名不副实的分数;D. 我无法接受那些可能没我用功学习的人,最终却和我拿到同样的分数。
令人深思的是,所有那20位拒绝95分的同学,他们给出的理由出奇地一致——全部选择了D选项。
此时,教授才缓缓道出了他进行这项实验的真正用意:“同学们,这便是我这学期要传授给你们的最为深刻的一堂心理学课。在过去整整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几乎在每一个我教的班级里都重复过这个实验。然而,没有一次,真的没有一次,任何一个班级能够全体一致地通过这个‘天上掉馅饼’的提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群之中,永远都会存在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宁可自己也无法获益,也绝不希望看到别人——尤其是那些他们眼中‘不配’的人——轻易得到与自己相同的东西。而残酷的现实是,从以往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个班级里,最终能真正凭借实力考取95分及以上高分的同学,或许仅仅只有10位左右。”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接着说:“记住,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心态,这种隐秘的‘贪婪’,最终对你自身造成的伤害,将远远超过它可能带给你的任何一丝虚幻的满足感。”
这个多年前的课堂小插曲,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根源——例如,为何有些人会对旨在帮助他人的学生贷款豁免政策,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和不满。现在看来,当年课堂上那约占8%的、抱持着“宁损己,勿利人”心态的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正悄然影响着我们当今社会某些规则的制定与走向。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