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研究发现,睡前性行为虽推迟入睡,但能提升睡眠效率和次日精神。
下次当你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时,或许可以轻轻推醒身旁的伴侣,或者悄悄拉开床头柜的抽屉,寻求一些“特别”的帮助。最近,一项新研究为许多人早已心照不宣的“秘密”盖上了科学的印章——没错,临睡前的性行为确实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
来自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与弗林德斯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对七对异性恋伴侣进行了为期十一天的连续追踪观察。在这十一天的实验周期里,每当夜幕降临,这些伴侣会轮流体验三种不同的睡前情境:有时是独自进行自我愉悦,有时是与伴侣共享二人世界,有时则完全不进行任何性活动。
为了收集数据,参与者们每天都需要认真填写关于其性活动与睡眠状况的调查问卷。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动用了专业的“多导睡眠监测头戴设备”,这种设备能够客观记录下他们睡眠时的脑电波活动、身体动作以及呼吸频率,从而精准评估其睡眠质量。
研究结果并不令人意外。数据显示,在那些进行了某种形式性活动的夜晚,参与者们上床睡觉的时间确实会推迟一些,最多可达半小时。然而,这点小小的“牺牲”却换来了更高的睡眠效率——也就是说,他们实际睡着的有效时间比例增加了。不仅如此,他们在夜间醒来的次数和时长也显著减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积极的改善并非仅仅基于参与者的主观感受,而是直接来源于那些精密睡眠监测头戴设备记录下的客观数据,排除了自我报告可能带来的偏差。
当然,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在性行为结束后的第二天,他们普遍表示自己感觉精力更充沛,做事也更有动力。如果用一个100分制的量表来衡量,独自进行“私密活动”后,他们第二天的积极性评分平均能提高5分;而若是与伴侣共享鱼水之欢,这一积极性增益更是能高达11分。
不过,有趣的是,这项研究似乎并未发现睡前性行为能显著缩短参与者的入睡时间,或是延长他们的总睡眠时长。对此,来自中央昆士兰大学的睡眠运动科学家Michele Lastella及其团队推测,这可能与本次研究的样本量过小有一定关系。
此外,Michele Lastella和他的同事们还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那些美妙的“余韵”或许被实验流程本身给稍稍“冲淡”了。试想一下,刚刚结束亲密互动,就得立刻戴上略显笨重的监测头戴设备,并启动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来记录睡眠,这番操作恐怕多少会有些影响心情。
因此,为了更深入、更精确地揭示睡前性行为的临床益处,研究团队建议,未来的相关研究应当扩大样本规模,纳入更多不同性取向的参与者,并且特别关注那些正受睡眠障碍困扰的人群、有特定健康状况的个体,以及更广泛年龄段的志愿者。
想必,这样的研究课题在招募志愿者方面,应该不会遇到什么困难。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