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通过胰岛素引发炎症加剧动脉硬化
BALI @ 2025.03.11 , 08:04 上午研究发现,阿斯巴甜(APM)刺激胰岛素分泌,加剧动脉硬化,CX3CL1信号成关键,或为心血管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甜味剂阿斯巴甜(APM)藏在你喝的饮料和吃的零食里,比蔗糖甜200倍,却几乎不含热量,听起来像是减肥福音。可惜,事情没那么简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种人工甜味剂可能悄悄推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科学家们在小鼠和猴子身上发现,喝下含0.15% APM的水后,血液里的胰岛素蹭蹭上涨。这可不是小事,因为胰岛素飙升会引发炎症,最终让动脉硬化雪上加霜。
研究团队没止步于此。他们给缺少ApoE基因的小鼠喂APM,结果动脉里的斑块长得更快更大。植入缓释胰岛素泵后,情况更糟,证明胰岛素就是幕后推手。更妙的是,他们通过全基因组分析找到一个关键角色——CX3CL1,这种趋化因子在胰岛素刺激下蹦了出来,像个信号灯,指挥炎症细胞在血管壁上聚会。敲掉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里的CX3CR1基因,APM引发的动脉硬化就没了踪影。这说明,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的这条信号通路,是整个麻烦的核心。
想想看,每天喝点无糖饮料,本想少摄入热量,却可能让血管慢慢堵起来。APM的危害早有人怀疑,除了心血管病,肥胖、二型糖尿病甚至癌症都和它扯上过关系。FDA定的安全线是每公斤体重40到50毫克,可不少大人小孩早就超标了。科学家们还发现,APM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让胰岛素分泌不走寻常路——不是靠血糖,而是肠道里的甜味受体在作怪。这在人和动物身上似乎都成立。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早就被认为是心血管病的“老熟人”。正常情况下,胰岛素是血糖升高时胰腺β细胞的应答,可APM这种甜味剂不走寻常路,直接让胰岛素超标,血管壁的内皮细胞最先感受到冲击。炎症随之而来,单核细胞黏附上去,变成泡沫细胞,斑块越堆越高,最终可能堵住血流,引发心梗或中风。研究中,CX3CL1就像个放大器,把这过程推向高潮。
当然,APM只是甜味剂家族的一员。像三氯蔗糖这样的“兄弟”,也在人体试验里搞乱胰岛素敏感性。不同甜味剂化学结构各异,影响未必一致,所以科学家们不敢打包票说所有人工甜味剂都一个样。可有一点很清楚:APM确实能点燃血管里的“火苗”。在猴子身上,APM喂食后血糖还下降了,可小鼠却没这反应。可能是实验压力让小鼠血糖乱了套,也可能是代谢路径本来就不同,这还得再挖挖。
这项研究不只是揭了个谜底,还指了条新路。阻断CX3CL1或CX3CR1信号,或许能为动脉硬化相关的疾病——比如中风和心血管病——找到新疗法。想象一下,未来医生可能开出针对这条通路的药物,让那些无糖饮料爱好者少点后顾之忧。不过,现在的成果主要来自动物实验,离人体还有距离。ApoE缺陷鼠吃的高脂肪饮食,也不完全像人类的日常伙食。
从一杯饮料到血管危机,APM的故事让人既意外又警惕。研究者坦言,他们只盯着APM看了,其他甜味剂的影响还得慢慢摸索。可不管怎么说,这发现已经够震撼了——胰岛素不光管血糖,还能联手炎症,把动脉硬化推向深渊。下一回拿起无糖可乐时,你会不会多想一秒?
本文译自 ScienceDirect,由 BALI 编辑发布。
PREV : 该走了吗?如何判断职场中的“断舍离”的时机
NEXT : 今日好价 0311